第(2/3)页 自己造的孽,只能自己承受。 林爱民绞尽脑汁,要想出一首像样的诗来。 他很清楚。 如果念出贾深深的诗句,以在场同学对文学的热爱,说不得可能打死他。 有了! 应景的诗句还真有,而且简单明了。 就是它了! 林爱民挥了挥手,示意同学们安静,然后朗声道:“我虽然是艾老的诗友,但是在诗句上造诣不及他万一。” …… 他必须点明这一点,免得以后摆脱不了诗人身份。 “但今天见了大家的高涨热情,我突然有感而发,想要抒发一下心中的激动。” 林爱民很‘谦虚’,徐徐吟诵。 “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” …… “大家是77级的大学生,本身就见证了历史。” “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,你们要有勇往直前的斗志。” “未来在我们手中,光明在你心中。” “让五/四文学社重新迎来荣耀,让《未名湖》期刊光照四方!” …… 不但念了诗句,他还激励大家。 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】 【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】 来参加五/四文学社的同学,文学素养自然是不低的。 他们听出了诗句的弦外之音。 掰碎了意思,仔细琢磨,越想越觉意境深远。 厉害了! 陈见功就在林爱民不远处,此时看向对方,觉得他身上发光。 诗只有两句,且诗中出现的意象,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:黑夜、眼睛、光明。 正因如此,使得这首诗歌具有深思的魅力。 两句新奇的组合,看似相悖的转折,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。 在茫茫的黑暗里,眼睛是唯一的明灯。 在人们的经验中,眼睛始终是透明的象征。 然而,诗中的眼睛却是‘黑色的眼睛’,更加让人恐惧。 但不怕! 因为诗人没有放弃,他依旧在追寻光明。 信念不倒! 他就坚不可摧! 陈见功握紧了拳头,对五/四文学社充满了期待。 有林爱民这样的副社长,他们一定能将燕大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。 这一刻,他是如此的自信。 和陈见功不同,后来师从朱广潜的邹十方,在分析诗句的美学价值。 这首诗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。 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,弃置了景象的实叙。 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,只是用意象、用隐喻,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‘黑色的眼睛’。 而眼睛的前方,似乎可以看到,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。 那景观一定很震撼吧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