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《飘逝的花头巾》的确与如今的文学风潮不符,遍寻《人民文学》、《燕京文艺》以及《魔都文艺》,大都是反思过去困苦的。 除了这些,就是更早些年的英雄故事。 《花头巾》更像是青春文学,关注的是年轻人的单独个体,同时也在反应社会现实。 这篇小说同样是倒叙,很符合林爱民以往的写作风格。 毕竟《被爱情遗忘的角落》和《灵与肉》,都是采用这样的手法。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秦江,同学采访他开始,引发他和另一个姑娘沈萍交往的回忆。 秦江是一个成天酗酒的青年,不满意父亲对他的批评,一气之下离开燕京,孤身来到川省,轮船上当了一名加油工。 一天,他在船上与一位去燕京上大学的姑娘沈萍邂逅相识,交谈中得悉,她靠自学奋斗考入北方大学。 受此鼓舞,他便从此发奋读书,半年后也考入了北方大学。 在一次联欢会上,他又遇见了沈萍,与她进行了交谈,又相约去长城野游。 秦江发现沈萍变了,已非过去船上相遇时的她。 他很怅惘! 秦江已爱上沈萍,但沈萍与他在生活追求上,距离越来越远。 …… 这就是章徳凝想要林爱民搁置不发表的原因。 从关注现实社会到关注个人,反差太大,读者很可能会有怨言。 她是《燕京文艺》的编辑,当然比林爱民‘消息灵通’。 复单大学的卢鑫华在班级墙报上写了篇小说《伤痕》,文汇报文艺部的负责人钟喜知听说此事,想要刊登出来。 相比刘新武的《班主任》,以及林爱民的‘反思’系列小说,《伤痕》更直抒胸臆,目标非常明确。 文汇报内部有分歧,钟喜知他们就在魔都文学工作者中展开讨论。 据说这个月在燕京举行的文脸扩大会议上,钟喜知也受到邀约,准备和燕京当地的文艺工作者谈及此事。 好嘛! 大家都在反思,林爱民却反其道而行之,写关注个人问题的小说。 前几篇小说培养的好感,很容易崩塌。 不过林爱民坚持,章徳凝再去问了组长陈思崇,还是答应下来。 《飘逝的花头巾》论情节论文学性,的确是篇上佳之作。 他们《燕京文艺》不发,林爱民还有《人民文学》和《魔都文艺》可选。 再说有争论就有销量,杂志社巴不得引来关注。 作为朋友,提醒了林爱民,作为编辑,他们俩要为杂志社考虑。 5月末新一期,准时刊登《飘逝的花头巾》。 一万六千字的稿酬是112元,她也给了林爱民。 除此之外,林爱民还写了一篇感言,附在小说后面,不计稿酬,算是《燕京文艺》给他的福利。 了解这件事,他就回了朱家。 日子一天天过去,期间林力强和邓桂梅来朱家拜访,正式给林爱民和朱晽订婚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