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汉王看了一眼赵王 ,“我也想带着你,但是昨天我找这个东西的时候,你应该是在青楼里。” 汉王这一句话让赵王哽咽一下。 他说得没毛病。 “你派人监视我?” 这下轮到汉王睁大了眼睛,“你?还用监视?” 赵王此人常常流连烟花之地,之前有汉王陪着,现在汉王不陪了。他一个人在青楼也玩得挺开心。 这话说得赵王脸颊通红,“去去去!” 二人悄悄话说完的时候,台上的圣旨也差不多念完了。 百官的脸上有震惊,有不敢相信,有些想得深的,还怀疑这是朱棣给自己正名的一种手段。 好在朱棣也考虑到了这一点,命太监将这圣旨传了下去。 从一品文官开始传阅,看着官员们细细研读,脸上的神情从怀疑到认可,朱棣的脸上出现了满意的神色。 此时的朱棣坐在龙椅上,骄傲得好像尾巴都快翘到天上了。 他大张着腿,一手反撑在腿上,一手满意的摸着自己的胡须。 脸上是少见的龙颜大悦。 这一封圣旨,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 众官员在看的时候,能很明显的看见这一道圣旨微微泛黄的纸张,这就是时间的痕迹。 再加上也有洪武时期就在位的官员,他们是见过朱元璋的圣旨的。 许多官员在确定了这圣旨上的几个点后,便对此事不抱有怀疑态度。 看向朱棣的眼神愈发的尊重,发自内心的尊重 。 虽然这些官员并不知道,还有另一道圣旨。 至于朱棣为什么不让这道圣旨现世,那是因为那道圣旨上的东西,明晃晃的指出了朱棣的错处以及建文的错处。 就是将朱元璋部下的兵阵破坏的这个错处。 汉王细想一番,幸好是骁勇善战的朱棣做了皇帝,弥补了兵阵被毁的损失。 要是建文来做这个皇帝,以他重文抑武的治世风格。 瓦剌、鞑靼、阿鲁台、兀良卫那些的地方的牧民如此的骁勇善战,那么大明的国运都可能到不了两百年。 幸好是朱棣…… 汉王感受到这一切的安排,仿佛在冥冥之中自有天意,而自己出现在明朝的使命仿佛一开始就被天意安排好了。 并不是改变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,而是为了华族后代子孙筹谋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