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确实,同一个朝代,同一个姓氏,太过巧合的存在就不是巧合。”刘备也说,“但我真的好佩服,一家三位人杰,这是文学世家吧。” 【秦始皇:确实是很厉害,不过朕到不觉得惊奇,朕也有王家父子,蒙家兄弟父亲。】 【纣王:寡人慕了o(╥﹏╥)o】 【朱棣:确实是令人羡慕,真是将熊熊一块,政哥这就是妥妥的人才良将倍出啊。】 【李世民:虽然我没有这种一家好几位,但家族的我也有,嘿嘿~】 【纣王:要这么说的话,那寡人也有呀,寡人的黄飞虎将军,寡人的黄爱妃黄将军。】 【白骨精:大王您还没有认清现实吗,您的黄爱妃不是都和姜后跑路了,说来,大王呀,您后宫还有妃子吗?奴家好奇,嘻嘻~】 【罗睺:好问题,本座想知道。】 【刘邦:我也想我也想,哈哈哈哈哈,想看大王打光棍。】 【纣王:嘿嘿想看寡人笑话之前,刘邦小子,你没有这么优秀的美玉吧,那个兵仙韩信,都还跑了,啧,寡人真是为你感到难过啊。】 【朱棣:噗,哈哈哈哈大王扎心了。】 【罗睺:所以今天是刘邦小子受伤了是吗,哈哈哈哈。】 苏子言笑的不行,迅速回了句。 【苏子言:他们确实是一家人,父子兄弟一人。】 发送完,继续打字。 【苏轼,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,曾与父亲苏洵,弟弟苏辙一起赴京参加科举考试,主考官欧阳修对其十分推崇,一度想定于榜首,最终只让其居其一。 有说法是,因为糊名制,他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,为了避嫌,最后发现并非,极为懊恼,之后更是与其相交敬佩其才华,苏轼自此名动京师。 他本该是大展拳脚之时,家里却传来消息,母亲病逝,父子三人回乡,守孝结束,苏轼和弟弟苏辙回京,在欧阳修的推荐下,兄弟一人参加了名为“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”的制科考试,苏轼成绩亮眼的被称为百年第一,一路上升。 (来自《苏东坡传》《苏轼评传》资料整合) 无奈父亲苏洵病逝,兄弟一人扶柩还乡,三年后,苏轼再还朝。也是在这时,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,欧阳修等人因为反对新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,被迫离开京城,苏轼一路看下来,只觉已不再是他所熟悉的所见过的平和世界。 他上书言及其中的一些弊端,引得王安石愤怒,上奏神宗,苏轼离开朝堂,这是他第一次被贬离京,也开启了他被贬的征途。】 【宋神宗位面】 神宗依旧看向自己丞相,很是纠结,这是要开始为苏轼叫屈了吧? 可他的丞相,好像也在后世极为被推崇。 还有欧阳修等人,都是大能者呀。 王安石倒是极为平静,他自然料到他的变法,必然是记载在史书上的,只是不知道好坏。 目前来看,情况是好的,可日后如何,他也不敢说大话。 若是,若是苏轼他们是支持自己的,自己会很高兴,有他们相帮,新法必然会更上一层。 可惜。 反对派更是郁闷,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就算了,这还提到了他,很明显后面还有。 他们都不敢确定到时候是王安石赢了,还是他输了。 身为主角的苏轼倒是很淡然,若是再来一次他还是会上书不合理之处。 他不悔。 【明太祖位面】 “王安石变法啊,朕倒是很想知道,这后世是怎么认为的。”朱元璋有些感叹,因为王安石变法,最终失败了。 朱棣靠在椅子上,懒懒搭话:“后世肯定是跳出来看的,即认可也会觉得不合适。” “是吗,四叔为何这么认为?”朱允炆忍不住问,带着纯粹的好奇。 朱元璋也看过去。 朱棣耸了耸肩:“王安石变法,好比当年的商鞅变法,虽然很多东西不一样,但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希望国家更加强大,权利更加集中。商鞅变法让秦朝变得更加强大,王安石变法前期也同样加强了中央集权,还充盈了国库,可商鞅触及了贵族的利益,王安石也算是同样,那些守旧派,不会让他们安安稳稳的活下去。” “抛开这些看,王安石的变法里面,其他的确有不合理之处,但若是给他时间,想来他会改变,可惜,宋神宗后期怯了,一次失败,就不敢在继续,又回到了原点,那王安石不祭天,谁祭天。” “而后世观点和理念则不一样,他们看待东西的眼光自然也不会一样,他们更注重的是有利之处,是否能够变得更好之处,这个天幕。” 顿了下,朱棣神色复杂:“它是想要让曾经的意难平,都得到圆满。” 可是,真的能事事圆满吗? 朱元璋沉默,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自己老四的眼光十分复杂。 他,看的很通透。 就像是他所言,想要改变这些意难平,那他家老四后世认为的意难平,是否就是得位不正? 他自己必然是不会把皇位传给老四的,他的标儿还在的情况下,只会是标儿。 标儿若是不幸走了,也会是允文。 其实他早就猜到老四的皇位是如何来的,只是没有说破。 没有意义了。 【汉武帝位面】 “王安石变法?这是跟商鞅变法一个意思?”刘彻挑眉,颇为惊讶,居然在后世,还有人搞变法啊。 霍光倒是有些激动:“不知道这个王安石变法是变的什么。” 他现在还年少,没有那么沉稳,可关注的重点却非常准。 【苏轼在徐州任知州,黄河突然泛滥,洪水聚集在徐州城下,城墙即将被冲毁,乡绅富豪们争相要跑,被苏轼阻拦,他知道,这些人走了,会动摇百姓的心,那百姓还如何和他守城。 于是他限制出行,带着百姓,请到军营将士,一起共筑长堤,抵抗洪水。 (来自《苏轼传》资料整合) 大雨倾盆没人离开放弃,他们顶着风雨,听着叫嚣的洪水,硬是修出了一条生路到城墙下,再不断清理堵塞的缺口,最终,保全了徐州城。 徐州城遭了大难,他看在眼里,上书请求减免赋税,还请求征调人手修筑徐州旧城,以防洪水再来。 他的果敢和无畏,以及与百姓一体的决心,获得了整个徐州百姓的赞扬。】 【宋神宗位面】 赵顼沉默,整个徐州百姓的赞扬? 他都没有听说过有哪的百姓这般推崇他。 可是这样的政绩,他也确实没有做出来。 王安石倒是十分欣赏赞扬,“苏轼当如是。” 其他人纷纷看向他,心里腹诽,你两不是不对付,怎么现在还夸起敌人了。 【世宗位面】 柴荣原本还以为只是个文人文臣,也就是写点文辞,诗歌,散文的,估计是说那些名传千古的作品。 可他万万没想到,还有这么不凡的一面。 这哪是什么简单的文人文臣,这是个贤臣啊。 他又慕了。 果然这种人才,都是别人家的。 【楚霸王位面】 项羽是见过凶猛的黄河的,听上面说黄河水泛滥,他几乎可以想象那个画面,忍不住赞叹:“此人勇猛,心志坚定,决策果断,是个狠人。” 敢于和黄河水对抗,这是不怕死啊。 虞姬靠着他,含笑点头:“确实是个狠人,也是个让人敬佩的人,就如大王一样。” · 【秦始皇:好一个不畏生死只为百姓的人,朕敬佩。】 洪水当头,没有被吓得逃跑已经不易,他还留下来共抗洪水,真真是难得。 群里其他人也很是感叹。 【纣王:寡人没有经过什么洪水,但也见过远古记载,妖兽掀起海浪如洪水一般冲毁了城池,数万人遭难,这位苏轼,确实是英雄也。】 【李世民:我知道他为何明明一生都在被贬,却还能被后世记的那么深,那么喜爱了。】 【刘邦:我就一个问题,这位大佬不会是每到一个地方,就干出一件大事吧?】 苏子言眨眼,好像,还真是。 【苏子言:他真的是个奇人,每到一个地方,都能有名传后世的佳作出来,也都能让当地的某一项存在,名声大噪。】 【朱棣:这个我会,他发明了好多美食。】 【林黛玉:确实,苏先生最出名的美食东坡肉,现今在我们这,是御用,其他人想吃,都不易。】 【秦始皇:东坡肉?】 【刘邦:!!!苏东坡的肉?这也能吃?】 【罗睺:什么,你们还吃人家的肉?太重口了吧,都这么多年了,不会腐坏吗?】 【苏子言:】 【朱棣:】 【苏子言:属实是想多了,这个东坡肉是猪肉,不是苏东坡的肉!】 在这样,他都要不能直视东坡肉了。:,,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