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呃忙着学习。你呢,好久不见了,也忙?” “算是吧,前几个月去实习调研了,没在学校。” “哦,这样.调研啥?” “国产热等静压机,也不算调研,就是有个机会能跟着看看学学。” ??? 听到这话,陈念一脑门子的问号。 她居然还能参加热等静压机的调研? 看来学霸果然是学霸,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来揣度. 陈念默默感慨了一下,便自顾自地吃自己的饭,倒是一旁的李想来了兴趣,顺着话题便问了下去: “你们去学了点啥?” “很多,最新的液压结构、一些精密机械设计、还有全空气轴承什么的,伱们不是这个专业的,很难给你解释啊。” “不过反正很先进就对了-——这么看起来,我们跟国外的差距也不是那么大。” 乔麦满脸感慨,这越发激起了李想的好奇心。 “所以到底先进到什么程度,能说说看吗?” “呃怎么跟你说呢,就比如空气轴承这块,我记得我们之前是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高精度空气轴承的,主要是加工精度和材料强度都不过关,但是这次去的时候,最新信号的热等静压机已经开始在部分构件上使用空气轴承了,说明我们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技术突破。” “虽然相比起进口轴承来还不算好用,但起码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。” “这东西如果继续优化发展下去,在很多领域都能有很大的作用。” “最近咱们西北机电所不是在搞单晶炉嘛,单晶炉是用来造硅材料、造芯片的,等原材料造出来的时候,要进行刻蚀就得用到光刻机、刻蚀机。” “这两种设备就需要使用高精度的空气轴承。” “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,现在总算是有机会了。” “原来如此!” 李想感慨地点了点头,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。 但一旁的陈念心里却没什么波动。 因为这事儿他早就知道了. 空气轴承技术的突破,事实上就是二十二号项目的衍生技术,还给他带来了源点的收益。 不过,虽然不惊喜,但他也不会在这种时候去破坏气氛,只是静静地吃着饭,听乔麦和李想闲聊。 “所以如果真的要造光刻机,我们现在能造出来吗?” 李想继续问道。 “呃这块我其实不太懂,但是光刻机里面有个结构确实在我们的研究范围里,就是对准系统。” “啥叫对准系统?” “简单来说,光刻的过程就是用光线雕刻的过程,那要保证准确,就必须保证你的‘刻刀’落在‘画板’正确的位置上,而保证这一点,就是对准系统要做的事情。” “这个过程很复杂,涉及到的结构也很多,我们现在用的还是手动对准系统,跟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,估计短时间内也没有突破的可能性.” 听到这里,陈念的眉头突然皱了起来。 他抬起头,开口问道: “啥?我们现在的光刻机用的是手动对准系统?” 在他的印象里,国产光刻机虽然精度差、效率低,但基本的功能还是齐全的。 毕竟这玩意儿1974年就诞生了,后来经过1445所的不断优化升级,功能性还是完整的,怎么搞来搞去,还在用着手动对准吗? 这倒是涉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。 听到他的问题,乔麦同样惊讶: “啊?你不知道吗?也对,你们应该不会太关注这块。” “但现在我们的对准系统确实很差,之前1445所实验了很多种方法,也没有解决自动对准的问题-——同样的,精度也不够。” “1445所用的不是同轴+离轴双对准的方法?” 陈念大为惊讶,因为某种原因,这玩意儿在他的前一世铺天盖地地报道,连他这个门外汉都看过不少,搞的他还以为国内早就解决了对准系统的问题呢。 “不是啊,离轴对准的技术难度很高,设计原理也比较复杂,我们没有搞出来的” “这玩意儿复杂?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