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还有百万雄师在西线,由大元帅统领,已攻占了地中海南岸,包括迦太基等地的广袤区域。 霍去病忖道:西族部众分散到这么多地方,局部兵力和汉军集中兵力后的差距,已越来越小。 “还差一点……” 敌我有过三次大规模对垒,首战海岸线攻防,汉军搭进去十数万精锐,但西族折损在两至三倍间。 考虑到攻守之势,双方的战损还算正常。 第二次霍去病运筹设局,将对手引入草原,反守为攻,汉军大胜,屠灭进入草原的西族近半。 但这段时间西族持续增兵,草原上的兵马,又恢复了战前的大致数量。 只要汉军稍有松懈,他们随时可能起兵杀入西域。 目前囤聚在大和岛上的西族,大概和汉能动用为战的兵力总数,是持平的。 霍去病盘算道:西族兵员众多,消耗极大,他们同样需要后勤。 但是按西王母所说,他们维持生机的来源,在祖石出现后,发生了特殊的变化。只需要辅助少量血脉之类的精气,就能维持生命。 当然,正常进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。 而西族在海上行进,演化兵势黑气,能减轻自重,不过同样需要用船渡海。 他们严重缺乏船舶运兵。若专门打击其船舶,就能将西族困在一处地方,彼此之间的兵众无法串联配合。 霍去病一点点把西族的优劣,作战特点,数次交手后总结的经验,罗列出来。 这是兵家的基本功课,细节庙算,战前推衍破敌之法。 霍去病往昔征战,时常能给对手致命一击。 他的大局观极好,看到的多是战略层面的漏洞,故而能一战定乾坤。 他成名后,很少做这么细腻的战前功课,因为不需要。 但下阶段的战局,格外重要,是击溃敌军数百万众的大战役。 霍去病在脑内仔细推演了一遍,又写出来测算,分析敌我。 奇妙的是,他测算之时,神府内阵纹交错,推动疑兵之术,蜃龙幻术相合,衍生出敌我兵员,化出战场,同步进行推演,寻找西族破绽。 “敌军众多,但良将稀缺,已快到了无大将可用的地步。 后续持续打击其将领,正是针对人潮战术最好的斩首策略……” “先用身毒诱敌,让他们的兵马深入,而后就可以开始反攻,全面打击,摧毁整个西族。” 霍去病眼中杀机一掠而过。 他往身毒所在的西南方向眺望:“今晚的身毒之战…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续的战略走势。” 身毒。 汉军大将李息,脸色阴沉的站在摩揭陀国东部边境小城的城头,眺望夜色中的黑暗。 李息以往,大多数时间都跟随卫青,充当镇守边关的副帅。 他是多年征战沙场的宿将,在整个汉军体系中,除开第一梯队的卫青,霍去病,仅次于李广,程不识,和张次公,公孙敖,公孙贺,苏建,浑邪王,酋涂王相仿,处在第二梯队。 霍去病麾下的一众心腹将领,能证敢战,都是沙场好手。 但在资历,掌握的兵权地位上,要弱于以上众人,排在第三梯队。 李息少年从军,侍奉过先皇汉景帝。 到武帝登基,他多次带兵随卫青征讨匈奴,后来就镇守边邑。 汉得身毒后,每年都会派大将来轮值统兵协防,李息年前才过来。 他已过中年,身形偏瘦,有儒将气质,但多年征战,又有一股杀伐的锋芒,身披将甲。 他身边的副将徐自为,赵食其,也都是名动历史的人物。 其中的徐自为年纪颇轻,稍显稚嫩,历史上他在未来会是大汉的郎中令,也就是禁军统帅。 名传后世的光禄塞长城,就是此君奉武帝命令所建。 “大司马亲自传令过来,说这一仗不好打,敌人势众。将军还是退到后方去稳妥些。”赵食其也是战场宿将,劝说道。 李息摇头:“大司马下了严令,这一战,关乎后续敌我形势,是重中之重。 大司马既然把此战重任交给我,我不亲眼来看一看敌军,后续如何能准确判断形势?” “大司马问起来,我说自己躲在后边,什么也不知道,我这脸往哪放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