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眼中明明能够看到,神魂探查过去,却是空无一物,如同浮云流水,与天地无异,真正融入大道自然中,自然即我,我即自然。 望去,慈航身穿月白道袍,上面刺绣着日月普照之象,龙飞凤舞之姿,紫竹疏影,仙莲隐隐,足下芒鞋踏空,仙风道骨,让人望之出尘脱俗,疲惫尽去。 眉若刀裁,斜飞入鬓;眸若星辰,闪闪光;鼻若泰山,隆起威武;唇含朱砂,艳若珊瑚。 “无量天尊” 慈航步步生莲,凌空而来,一步落下,神音泛起,荡涤众仙心头,宛若无上道经娓娓道来,诉说无上玄机奥秘,让人沉醉其中,不可自拔。 来到珞珈山上空之时,众仙纷纷苏醒过来,直觉一步玄奥道经不早不慢刚刚讲完,大有所获。 慈航足下泛起祥光,十二品白莲浮现,接住法身,落在珞珈山山巅莲池中央,巍峨庄重,面朝诸仙。 “我等拜见慈航天尊,愿天尊万寿无疆” 无论玄门正统,还是邪门歪道,无论是道门练气士,还是沙门佛子,无不在此时,低下高傲头颅,向大道至高的代表慈航天尊俯拜礼,场面惊人,气氛庄严肃穆。 “尔等平身吧” 尽管慈航能够察觉有些人的不清不愿,但是圣人之心,维系天道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哪里有那闲工夫生气,就如同人与蝼蚁怄气一般可笑。 正所谓:不成圣,终为蝼蚁 就比如,昊天心中腹诽,颇为不清不愿,只是形势比人强,只要他胆敢今日不尊圣人,哪怕慈航当初灭杀了他,另立天庭之主,也不是不可能。 而佛门中人心思各异,但是一个个都是面上一片恭敬,不敢露出半点不满、怨恨、嫉妒,唯有浓浓的虔诚。 “尔等今日有此心,为贫道贺礼,贫道感激不尽,无以回报,特以大道一篇回馈诸位” 食指朝上一指,眉心射出丝丝缕缕烟霞,翻滚而上,结成云海烟岚,一株柳树驻扎云海间,碧光灼灼。 潮音洞中此时万丈神辉泛起,一道碧虹冲出,落到云海上,与这株柳树相合,碧玉妆成一般,树干上面玉光流转,干巴巴的树皮上自然显化出一幅幅道图。 道图之上光怪陆离,鬼画符般的文字和图案数不胜数,神韵天成,甚至隐隐约约间有仙乐泛起,奏起无量妙谛。 此树一亮相,镇元子与西王母就浑身一震,眼中尽是不可思议之色,显然已经看出了这株柳树的异处。 这株柳树在慈航庆云上驻扎,高不过三尺大小,却是枝叶繁茂,菁华喷涌,丝丝缕缕垂下,宛若丝绦。 外人开不成异样来,可是手中有鸿蒙灵根的镇元子和西王母一眼就看出来了,这株柳树上面散着一股上古之时的气韵,而且不是先天灵动之感,而是鸿蒙初判、天地未开之时的凝重之感。 这是鸿蒙灵根的特点,天地间也就寥寥几株,如今慈航手上出现这么一株,如何不让二人大吃一惊。 慈航一指,柳树落下,飞入莲池之中,根系入水,树干以上部分露出水面,须臾迎风长大,足足千丈之高,古木参天,遮天蔽日,投下斑驳阴影。 万千丝绦垂落,随风舞动,如丝如缕,烟气流转,氤氲清新,让众人宛若在炎炎夏日喝了一碗冰镇酸梅汤,浑身三万六千毛孔都在散着凉气。 “上清紫霞虚皇前,太上大道玉晨君。闲居蕊珠作七言,散化五形变万神。是为黄庭曰 内篇,琴心三叠舞胎仙。九气映明出霄间,神盖童子生紫烟。是曰玉书可精研,咏之 万过升三天。千灾以消百病痊,不惮虎狼之凶残,亦以却老年永延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 ” 慈航也不理会众人诸般心思,径自开口,宣讲**,这讲的却是道家最为基本的几部经典之一《黄庭经》,天下修道之人无人不会,即便是佛门众人也是耳熟能详,盖因为这是紫霄宫所传,由太上道尊李耳口述而成,暗含大道根本。 偏偏是人人皆会,但是少有能够从其中悟出大道神通之人,因为字字珠玑,偏偏是人人都懂,但是通篇下来,意思亦明,就是莫大深意悟不出来。 这是因为,这种大道直指根本,已经不是只言片语所能涵盖,也不是仅仅通过诵读就能晓彻,因为道韵已失,就如同肉无肉味,已经不能称之为肉。 失了神韵,一副同样的字体,同样的山水画,价值已经千差万别,堪称是云泥之别。 所以,一直以来《黄庭经》形如鸡肋,食之则无所得,弃之则如可惜,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。 如今慈航以此开篇,却是直指根本,看似简单,却是又最为深奥,众人惊诧之余,更是欣喜若狂,连忙收敛心神,细细聆听,方不浪费如此机缘。 君不见,圣人遇到天地量劫之时,一般吩咐弟子:紧闭洞府,静诵黄庭 就是因为,这三卷《黄庭经》之中蕴含生死大道,福缘深厚之人,往往能够福至心灵,悟彻玄机,通晓天数,逢凶化吉;而灾劫临身,却又煞气染身之人,根脚浅薄,怕是也看不透此书。 所以,圣人只能尽人事、听天命,有福的,顺利度劫,那是气数;运道差的,那也是命运,怨不得他人。 圣人讲道,自然异象纷呈,天女闪现,凌空散花;龙凤盘旋,铿锵和鸣;猿猴献桃,灵龟颔;莲花绽放,馨香氤氲;紫气湛然,结成华盖,璎珞垂珠,华美异常。 千重门户开启,隐隐约约显露出亿万里之外的其余大千世界,亿万众生能够聆听慈航无上妙音,从此不再懵懵懂懂,开启造化智慧,不再浑浑噩噩。 众仙沉浸道境之中,电闪雷鸣、狂风骤雨亦不能惊醒,如痴如醉,不觉外界风云如何变幻。 或摇头晃脑,或哈哈大笑,或愁眉不展,或痛哭流涕,或愤恨不已,千姿百态,生灵百相,此乃众生相,七情六欲,谁能斩之? 禽不能,有喂养雏鸟之恩;兽不能,有虎毒不食子之德;人不能,有仁义礼智信之礼乐教化;仙不能,有长生不老之愿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