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四十章 仙山-《孬魔邪圣》
第(2/3)页
太一山自古以来,便被人称为仙都、洞天之冠、天下第一福地。
相传,太一山,又叫南山,太乙山或者地肺山,还有人叫它月亮山。传说这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。在这群峰里,坐落着天帝在凡间的家,还有月亮女神的家。
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就是在这里写成。同时,这里还是神州赤县佛教的发源地。千百年来,这里一直都是得道成仙的去处。有名的仙人五千余人,无名的不知凡几。
且说太乙池为太一山的山间湖泊,池面碧波荡漾,山光水影,风景优美。太乙池之西的风洞,高约五丈,深不可测,由大花岗岩夹峙而成。洞内清风习习,凉气飕飕,故称风洞。风洞之北有一冰洞,虽盛夏亦有坚冰,寒气逼人。泻水时飞瀑倾流。由山下望去,素练悬空,气势磅礴,亦成绝景。
在冰洞左上方,即是凤凰栖息之地梧桐神树,右上方则是悬浮在云雾之中的一座玉石亭,一条石脊小径相连,隐现在云雾之中,其下面是冰洞之深渊,不知道几千万丈。寒风怒吼,冷雾翻滚,深不可测。
石脊小径尽头的云山雾海之中,孤悬着一座汉白玉的小亭。小亭凌空而立,孤悬于虚无缥缈的云涛雾海之中,若隐若现,神乎其神。
若是胆小之人,看到就会吓得魂飞魄散。然而此刻,却有三人在亭中席地而坐。三人奇装异服、相貌奇特,居然分别为僧、道、儒。
玉亭看似很小,却又仿佛无限广大。亭中有一玉石枰几,隐现天地之纹。三人围坐在这张天地棋枰几边。枰几的边角,分别摆着三个形状各异的酒葫芦,和三只酒杯。浓雾翻滚、嬉戏。三人时隐时现。
僧人长着一张苦瓜脸,高鼻深目,金瞳碧睛,光头短须,胡须乃是紫红色。穿戴破烂,脸上的油泥比铜钱还厚。若非身边竖立着一柄流光溢彩、霞光隐隐、梵音阵阵的禅杖,简直就是一个叫花子!
然而此僧,却是大有来头,其名鸠摩罗什。祖籍天竺,是混血儿,出生于西域龟兹国,家世显赫,其祖上为名门。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,半岁会说话,三岁能认字,五岁开始博览群书,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,曾游学天竺诸国,遍访名师大德,深究妙义。他年少精进,又博闻强记,既通梵语,又娴汉文,佛学造诣极深。博通大乘小乘。精通经藏、律藏、论藏三藏,并能熟练运用,掌控自如,乃三藏法师第一人,与玄奘、不空、真谛并称神州赤县佛教四大译经家。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,翻译学鼻祖,语言学大师,更是太一山的得道高僧。
此时,鸠摩罗什大和尚苦着脸,念声阿弥陀佛,端起面前的酒杯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