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答问题的原则性与灵活性-《张嘴就来:99%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迫使中国人总是在“性”字上面踌躇不决。面对那些直露的提问,既要考虑场合及维护民族文化尊严,又要礼貌作答,这就有个得体的问题。答者以借喻的形式,解决了这个敏感棘手的难题,同时也借这个题目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——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,应当受到尊重。其实这种答复是委婉的拒绝,只不过是为了不致使交谈停止罢了。

    ●搪塞回答

    从语言信息角度看,搪塞多属于消极的语言现象,但面对某些具体环境,巧妙地运用搪塞性语言,也可取得积极的语言效果。

    相传乾隆皇帝私访江南,曾给一个正在办喜事的农户出了一道难题:送去三枚铜钱和一条对联的上联。上联是:“三个铜钱贺喜,嫌少勿收,收则爱财。”这个难题却被一位神童所解:“两间茅屋待客,怕穷莫来,来则好吃。”

    神童之神就是把农户无法解脱的困难推给了送联人,真可谓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有时面对难堪的问题你不便回答,可用不着边际的夸张来搪塞。

    诗人席慕蓉与刘海北订婚时,因当时买不起昂贵的金戒指,只好买了两只便宜的银色合金戒指。订婚仪式上,有位阔女人提出要看席慕蓉的戒指,当她伸出手来时,那位阔女人大叫一声:“这是银的,不是金的吧?”席慕蓉面对这大煞风景、令人难堪的提问,幽默地答道:“这不是银的,这是铁的!”在场的来宾一片哄然。

    ●谐音回答

    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时间很长。而清华大学从1911年开办时起,大约换了十几任校长。有的只做了几个月,有的还没上任就被学生抵制掉了。

    有人问梅贻琦:“怎么你做了这么多年?”

    “没有人愿意倒梅(霉)吧!”梅贻琦回答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很难答,一句两句说不清,还容易引起麻烦乃至纠纷,并且让人说自己有傲气。巧的是这人问的恰是梅贻琦,提的问题又恰是换校长。善联想、反应快的梅贻琦便利用谐音造了个小幽默,作了个无效回答。

    ●“闪避式”回答
    第(2/3)页